本报讯焦渴了28年的塔里木河下游,目前小草遍绿河床,胡杨林、红柳、芦苇等植物开始露出翠色,快要绝迹的小鸟、野兔等小动物又开始在这里追逐嬉戏。塔河流域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治理初显成效。
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,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。塔河流域现有耕地1700万亩,被新疆各族人民亲切地称为“母亲河”。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,由于盲目开发、人为破坏,致使塔河两岸草场植被严重毁坏,每年两万余亩耕地被河水冲毁。河床抬高、变宽,改道频繁,自然灾害频发。中游盐碱化现象日益突出,下游地下水位急剧下降,河水断流天数增加,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开始向北移动,生态环境日益恶化,“绿色走廊”岌岌可危。
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日益恶化,引起了国家、新疆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。今年初,新疆自治区组织数十名专家深入塔河流域考察,提出退耕还林等治理措施。
新疆计划在3年内分期压缩塔河流域内300万亩棉田,退耕种植果树,停止毁林开荒。塔河流域内的五个地州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积极行动起来。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今年已经退耕还林11万多亩,并计划在5年内退耕还林70万亩,退耕还草33万亩。阿克苏地区也提出了将在塔里木河两岸种植100万亩生态林。今年四月,塔里木流域水利委员会与流域内五地州和生产建设兵团四个师(局)签定了《2000年用水协议》,规定了塔里木河流域用水总量为179.62亿立方米,对各用水单位实行限额用水。
目前,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从博斯腾湖扬水,经大西海子水库向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紧急输水1亿立方米的工程已告结束。使塔河下游地下水位上涨1.5米多,100多公里的河流两岸,胡杨树、红柳等植物开始复苏,并逐渐勃发出盎然生机。